理县政府网

中  文  名:理县政府网

官        网:http://www.ablixian.gov.cn

地        址:杂谷脑镇西大街1号

车牌:川U

区号:0837-6822537

政府网简介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距离省会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93公里。处于北纬30°54′43″—31°12′12″,东经102°32′46″—103°30′30″。全县面积为4313.42平方公里。理县山高谷深,风景秀丽,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米亚罗红叶风景区、省级名泉—古尔沟“神峰温泉”、东方古堡—桃坪羌寨、毕棚沟自然风光等。国道317线沿杂谷脑河贯穿全境。

  古代理县女皇峰理县新石器时代杂谷脑河畔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禹贡》为梁州之域,秦属湔氐道。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汶山郡,始入中央版图。西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设广柔县,属蜀郡。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78年)属汉山郡。隋开皇六年(587年)置金川县(治所今通化乡卡子村)。仁寿元年(601年)改为通化县。唐武德八年(625年)置维州和薛城县,后陆续设小封县、维州和定廉县。宋、元设为霸州和保宁县。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杂谷安抚司。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剿灭杂谷土司苍旺,改土归流置理番直隶厅,取治理番民之意。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土归流,废杂谷土司,设杂谷厅(治所今薛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升为直隶厅,嘉庆八年(1803年)改为理番直隶厅,辖域辽阔,有“四土、五屯、九枯、十家、三番、六里”之称。

  近现代

  薛城筹边楼民国初期改厅州为县,民国2年(1913年)改为理番县,属川西道。民国24年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5年(1946年)为缓和民族矛盾去“番”,改理番县名为理县。1950年1月16日成立理县人民政府,属茂县专区。1951年11月县治由薛城迁杂谷脑。1958年7月析县成立含汶川、茂县在内的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6月分县恢复理县至今。1990年全县行政建置为2镇、12乡、82村。4个居委会、203个村民小组。1997年,理县面积4313.4平方千米,人口4.3万。辖3镇10乡。县政府驻杂谷脑镇。2000年,理县辖4个镇、9个乡。

  行政区划编辑杂谷脑镇,理县辖镇,县府驻地。1952年置杂谷脑镇,1992年农家乐乡并入。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1.3公里。面积197.5平方公里,人口1万。米亚罗镇,理县辖镇。1951年建上来苏区,1954年更名米亚罗区,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54.6公里。面积672平方公里,人口0.1万。薛城镇,理县辖镇。1952年建薛城乡,1958年改公社,1992年置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23.4公里。面积250平方公里,人口0.5万。古尔沟镇,位于县城西部杂谷脑河上游,距县城30公里,东与杂古脑镇相邻,西界夹壁乡,南连朴头乡。镇地处东经102°24′,北纬31°31′,海拔2741.3米,幅员面积547.9平方公里。夹壁乡,理县辖乡。1951年置下来苏乡,1954年夹壁乡并入,1958年改夹壁公社,1984年置夹壁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48.1公里。面积352平方公里,人口0.1万。朴头乡,理县辖乡。1954年建朴头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11.7公里。面积850平方公里,人口0.3万。甘堡乡,理县辖乡。1938年建甘堡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8公里。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0.3万。蒲溪乡,理县辖乡。1955年置蒲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蒲溪羌族乡,1988年复名蒲溪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14.3公里。面积124平方公里,人口0.2万。上孟乡,理县辖乡。民国初置上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26.6公里。面积744平方公里,人口0.3万下孟乡,理县辖乡。民国初置下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22.1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0.2万。木卡乡,理县辖乡。1964年置木卡公社,1984年更名为木卡羌族乡,1988年置木卡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27.3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0.2万。.通化乡,理县辖乡。民国时期置通化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为通化羌族乡,1988年复名通化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36.4公里。面积260平方公里,人口0.3万。桃坪乡,理县辖乡。民国为桃坪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桃坪羌族乡,1988年复名桃坪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39公里。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0.3万。

  理县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东南与汶川相通,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距离省会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93公里。全县面积为4313.42平方公里。国道317线沿杂谷脑河贯穿全境。

  地形地貌

  地质结构属龙门山断裂带中断,地形呈蜿蜒起伏的立体单元,地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为低中山-中山-高山-极高山,是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区。境内群山连绵,峰峦重叠,海拔1,422~5,922m,境内山峦起伏,平均海拔2700米,高差悬殊,沟谷纵横。地形呈蜿蜒起伏的立体单元,地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气候

  气候受西伯利亚西风气流、印度洋暖流和太平洋东南季风三个

  岩上羌寨环流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因海拔高差悬殊,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具有山地立体型气候特征。冬季受青藏高原的北方冷气流的影响降水稀少,日照强烈,晴朗多大风,五、六月份西南季风加强,气温暖湿,降水增多,形成雨季,七、八月份青藏高压稳定,副热带高压西伸,降水减少,形成伏旱,九、十月份雨量增加,形成低温降雨季节。年降雨量在650毫米—1000毫米之间,河谷地带年均气温6.9℃-11℃。

  人口编辑总人口43902人,其中:藏族21064人,占总人口的48%,羌族13894人,占总人口的32%,汉族8699人,占总人口的19.5%,其他民族245人,占总人口的0.5%。农业人口3.6万人,耕地面积4万亩。人口出生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2.7‰。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3668人,其中:杂谷脑镇10912、米亚罗镇2381、古尔沟镇2200、薛城镇5386、夹壁乡1222、朴头乡3516、甘堡乡3634、蒲溪乡1802、上孟乡2665、下孟乡2382、木卡乡1685、通化乡3063、桃坪乡2820。

  经济编辑综述

  羊皮鼓“十一五”时期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州发展水平,达到15%,2009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达到58810万元,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730万元,同比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8280万元,同比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5800万元,同比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80万元,同比增长187%,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9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6万元。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2010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92890万元,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0000元(折合24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9:60: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比增长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年均增长280元以上,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100%和95%。2011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3119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2.1%,增速居全州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76万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91591万元,增长45.8%,第三产业增加值26731万元,增长9.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90.2%、7.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106元,比上年增加8708元,增33.2%。民营经济。年末实有内资企业63户,注册资金2.36亿元,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2291万元(现价),增长39.7%(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民营增加值3434万元,增长7.5%,第二产业民营增加值41479万元,增长51.2%,第三产业民营增加值7378万元,增长9.3%。民营经济占全县国民经济总量达39.9%,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5%。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2.8︰63.1︰24.1调整为9.8︰69.8︰20.4,第一产业比重降低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降低3.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坚持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为主线,以全域推进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为依托,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十大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和五大优质畜禽基地初具雏形。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97万元,同比增长9.9%。种植业。建成无公害蔬菜、特色小水果等农产品示范基地10个。引进优质马铃薯、玉米良种等各类新品种143吨,种植“名、优、特”果木18.84万株。年末全县实有农耕地面积2441公顷,比上年减少26公顷。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3653公顷,增长2.6%,粮食作物播面1962公顷,增长2.24%。小麦种植面积62公顷,增长1.6%,玉米1433公顷,增长2.9%,洋芋280公顷,减少19.1%,油料作物19公顷,增加18.8%,蔬菜播面1575公顷,增长1.3%。全年粮食总产量8821吨,比上年增加188吨,增长2.2%。其中,小春粮食产量446吨,大春粮食产量8375吨,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36吨,蔬菜产量84086吨,水果产量3050吨。养殖业。建成生态土鸡、优质肉兔等畜禽养殖基地4个。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06339头(匹、只),增长5.7%。全年肉类总产量2206吨,增长5.7%。其中:猪肉产量1271吨,长4.6%,牛、羊肉产量456吨,增加0.4%,禽肉产量108吨,增长10.2%,禽蛋产量51吨,增长13.3%,奶产量27吨,增加22.7%。华西生态、明宇生猪繁育等项目深入实施。林业。与香港低碳亚洲有限公司签订川西北森林碳汇贸易三方购买协议,747.8公顷森林碳汇工程首次实现市场交易。新增人工造林8500亩,封山育林3.7万亩,义务植树31.6万株,实施退牧还草60万亩,2.25万亩退耕还林通过国家检查验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7%,生态环境明显提高。加强火患预防,取得了连续32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的优异成绩。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以“四改两建调结构,强配套促增收”为重点,全域推进“三百”示范工程,全面推进藏羌文化走廊建设,全县11个精品旅游村寨、70个幸福美丽家园全部建成并顺利通过州委、州政府检查验收。累计投入资金3.17亿元,建成村民活动中心79个,硬化通村道路287.8公里、户间路308公里,四改两建5606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513套,发放生物质炉3174台,建设垃圾处理池233个,新建特色果蔬基地15422亩,村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全面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廉租房、安居房实现入住,实施棚户区改造84户、公租房改建26套,城乡贫困居民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第二产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投资1.1亿元完成下孟工业集中区和县城绿色经济集中区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长化宏光盐化工、四川协鑫硅业等优势企业相继入驻下孟工业集中区,川苏生态农业、高原绿谷食品加工和5000吨冻库入驻绿色经济集中区,塔斯葡萄酒业、华西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11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78322万元,同比增长7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6260万元,同比增长81.3%。主要工业产品:发电量352476万度,铁合金3982吨,高氯酸钾16961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户,盈利企业6户,亏损企业1户,实现利税总额6344万元,盈利企业盈利额6616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168万元,同比减亏15%,盈亏相抵后利润5448万元。

  第三产业

  2011年,新建和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村村农家店59个,完成投资112万元,全县共有村村农家店94个(村级店81家,乡级店13个),2011年家电下乡销售总数为2132台,实现销售额533万元,兑现财政补贴64万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28万元,同比增长19.1%。城乡消费市场同步发展,其中县的零售额14399万元,增长19.2%,县以下的零售额2729万元,增长18.6%。批发业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2722万元,增长18.6%,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406万元,增长20.6%。以增收节支为重点,努力培植税源,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支结构逐步优化,公共财政更好更多地惠及城乡群众。全年县本级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291万元,比上年实际增加2518万元,同口径增长43.6%。其中:增值税完成1648万元,营业税完成3384万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9059万元,比上年减支120208万元,同口径下降67.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992万元,教育支出8236万元,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支出5825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7324万元,其他支出2776万元。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72514万元,比年初下降11.4%,各项贷款余额达112065万元,比年初增7.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268万元,增长6.9%,居民人均储蓄13389元,增800元。推行县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交通、工业、水电能源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70085万元,比上年下降32.7%。从建设性质分析,基本建设投资270085万元。从产业投资分析,农林牧渔业投资4980万元,电力行业投资73716万元,交通邮电通讯业投资63863万元。累计开工项目103个,完工76个,完工率达74%。

  资源编辑矿产资源

  理县土壤、气候、植被乃至农牧业生产都具有明显的山地区域垂直分布差异,呈高山主体的多层次分布结构特点。全县土壤分为9个土类,15个亚类,17个土属,27个土种。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铜、锡、铁、铅、锌、金、银、铝、钛和非金属矿大理石、硅石、金钢砂、石英石、云母、花岗石、硫磺等。其中仅有大理石、金钢砂和硅石被开发利用。

  水力资源

  杂谷脑河(史称沱水)由西北流向东南,横贯全境,至汶川县注入岷江,水流湍急,切割强烈,县境流长146km。水能资源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量达42万千瓦,已建成中小电站37座,总装机47台,3.54万千瓦。工业以开发水能资源为主,当前已建成甘堡电站、理县电站、红叶一、二级电站等,在建和已进入前期开发工作的有回龙桥电站、米亚罗电站、大沟口电站、十八拐电站、狮子坪龙头水库、薛城电站、古城电站等,同时也有一部分高载能企业。

  交通编辑国道317线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捷,是连接内地和大草原、大西北的重要通道,是阿坝州迎接客商的重要门户。县城距省会成都170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64公里。红叶景区、古尔沟温泉和桃坪羌寨等主要景点均在国道线附近。自助旅游可在成都茶店子车站或都江堰客运站乘成都至米亚罗长途公共汽车,沿途经过都江堰、汶川,然后到达理县,也可以乘坐发往马尔康、红原的过路客车。根据行程安排需要,中途可在桃坪羌寨、理县县城、毕棚沟或古尔沟下。

  旅游编辑米亚罗

  米亚罗藏语意为“好耍的坝子”,是我国最大的红叶景区之一,九寨沟-黄龙寺旅游线上的又一胜景。风景区总面积达3688平方公里,比北京香山红叶风景区大180余倍,是我国当前发现并开放的面积最大、景色最为壮观的红叶风景区之一。

  毕棚沟

  理县毕棚沟一景原始生态景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优良的生态环境著称。景区内红叶、羊角花种类繁多,溪水潺潺,森林原始,瀑布飞挂,冰川奇特。

  古尔沟

  古尔沟温泉古尔沟的矿泉水,流传着古朴的神话。据说,神泉洗眼后的人们永远心清目明,洗发后永远没有头屑。古尔沟温泉是当前四川省惟一的集浴用、饮用、疗用为一体的天然热矿泉,对人体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病、皮肤病、胆结石、胆囊炎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具有美容、护肤、减肥、延年益寿等功能。

  筹边楼

  筹边楼位于理县薛城镇薛城小学内一平地突兀拔起的天然岩石顶上,雄伟壮观,为唐蕃对峙时剑南道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为筹划川西防务所建。楼为正方形二层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通高18米。底楼为正方形,边长7.38米,高4.43米,以外柱12根、内柱4根将其空间隔成进深、面阔各3间。内外柱为方形,四棱卷刹起弧线,方形须弥座石质柱础。楼外建石栏杆一周,石栏杆、桩、条栏均为方形,柱顶为须弥座上托莲花瓣石珠。二楼高3.60米,中为方形大厅,边长3.64米,四周板壁及顶部望板皆彩绘各种人物故事图案,内容多为李德裕筹边故事,如商讨军事、演练兵士、山川地形等。大厅四面各开方形大窗三幅,厅外有一周木栅栏走良好。

  桃坪羌寨

  全寨共有98户人家。桃坪羌寨完整地保存了羌族古老民族的特点,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严密完整。走进桃坪,映入眼帘地便是那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参差交错、古朴神秘的羌族古民居建筑。这些建筑全由石头垒成,高高低低、起起落落。走进桃坪,仿佛走进一个深深浅浅、迂回曲折的迷魂阵,因此桃坪被人们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最高大的建筑是羌碉,他是桃坪地标志性建筑,主要用于防御敌人。座座古碉如宝剑直插云霄,有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羌族聚集区,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这样的碉楼,连接起数百里的村村寨寨,一旦发现敌情,马上施放烟雾,很快把战争的信息传到百里之外。这些碉楼成了桃坪羌寨独特的文化景观。

  木卡羌寨

  木卡羌寨沿用名“木宅寨”,羌语叫“麻泽布”,“木”为寨形,“卡”为关卡,是灌(口)马(塘)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木卡老寨房屋是典型的山谷坡面上的石木建筑群,具有平定、石墙、木架、过街楼、悬挑阳台等一系列典型的羌民族传统建筑特征。其民居“依山而建,垒石为室”,整个村落依靠自然的坡度呈梯状布局,在不同的高度上错落布置,高差甚大,从下往上看就如同岩石上生长出来的房子,十分雄伟。被誉为“岩石上的羌寨”。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02821号-12 huochebiao.com 火车网 网站地图